当前位置: 最新资讯 > 查看详情
专栏|孙若风:文旅融合的三大改革红利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6-11 10:22:37

2018年的机构改革,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两会”即将召开时我们才得知文化和旅游两个部门融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推动文旅在变革中破局的神来之笔。

文旅融合是文化系统和旅游系统的重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旅各自发展要素的整合。它将激发文化和旅游的新活力,也将带来当代审美创造的新契机。唯有创新,方能破题。在这大幕初启、创新活动异常活跃的当口,把握大势,精准诱变,将在审美创造的宏大叙事中,把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同步带向“诗和远方”。

经过第一阶段的物理反应,到现在仍在发生的化学反应,从相向而行,到本质性互动,文化和旅游的“合流”,将造成一个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整体效果。

当此之际,需要有一系列新的提问和新的解答,但人们最关切的是:创新何以可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创新工具的变化,而它们就是文旅融合升级的改革红利:

首先是接口更宽,此为资源红利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我由原文化部科技司转到新成立的科技教育司,接待的第一个外部委是交通部,为的是共同实施交通旅游大数据项目。如果没有文化和旅游融合,我在文化部门,一辈子也不会与交通部打交道。而“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的六要素,旅游和这些部门打交道,是家常便饭。接下来,就明显感觉到,工作上对外接口明显增多了,与过去没有来往的部委、社团、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金融部门开始走动起来。而原国家旅游局的同事,也感到文化工作的新鲜,看演出、展览,接触艺术家,在部内有的部门,也是家常便饭,只是带着工作任务去看演出、展览,就像小时候看演出前老师布置要写一篇读后感一样,一点也不轻松,不是“超过利”的审美享受了。

实际上,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在业务中也早有结合。记得有一年,原文化部在长春召开全国文化厅局座谈会,期间一个中午,我和当时的广西文化厅厅长散步,他说起要在桂林阳朔做一台《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导演请了张艺谋。当时的演出市场很不景气,我心想在那么偏的地方演出行吗?唯一觉得靠谱的是请了张艺谋,因为他从来没导过歌剧、芭蕾,但导成了中央歌剧院的《图兰朵》和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过了一段时间,就得知《印象·刘三姐》搞成了,而且出现了“印象系列”。张艺谋又成功了,从现在看,这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成功。不过,这种融合,还是一种自发行为,是“规律使然”的结果。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早有合作。多年前共同出台过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文件,并且举办了全国性文化旅游节。这个节只办了一两届,文件作用也比较有限。但这是后来文化和旅游大融合的前奏。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对融合在职能上做出明确规定,融合有了制度保障。

经过融合,文旅发展在资源配置上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内部实现机关架构变革,重塑了工作的核心环节和轴心流程,链条关系简化,资源调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外部联合更具开放性,立足职能范围,在多向和多维中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资源调用范围明显扩大。

第二是工作抓手更实,此为制度红利

经过融合,一个直观感受是,个人的生活世界与工作范围有了很大重合,不像以往因为调研才去企业,或者有空才去文化馆、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到处都有文化和旅游,与行业有更近、更频繁的接触,心里也更踏实,在工作上,文化和旅游既密不可分又各有特点,二者融合后,不再是各自为阵,形单影只,抓手更多,对工作推动更扎实、有效。

经过融合,文化和旅游的交互模式发生了变化,相互赋能。一是职能上相互配合,过去的外部协调变成了内部协调,过去的两家事变成了自家事,效率、能量随之发生变化;二是政策上相互充实,你过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我过去发展特色旅游的政策,两个合一起就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三是措施上相互策应,统筹两方面资源,相互配合,共同发力。

第三是机制更活,此为创新红利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新鲜事往往来自跨界。跨界是当前出现的创新热潮中最重要的动力源之一,而且这种创新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被称为创新之父的熊彼特就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新组合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得到一条铁路。

文化和旅游融合,本是各类跨界中的一种现象,经由国家推动,在体制上合在一起,成为种种融合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应该有助于突破各自边界的束缚,调集生产要素集聚和创新主体参与,从而开拓新空间,创造新需求,衍生新业态,发现新价值。

文化和旅游有着共同的美学精神,但它们的融合不是要简单地做合并同类项,更不是要泯灭各自的特性,而是要发挥各自优势。因此,在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实现真合、快合、深合、巧合,防止“面合心不合”,另一方面要尊重、保持文化和旅游的各自属性和强项以及发展规律。这需要一个过程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

融合就是超越,而超越本身就是具有审美意义,有了这样的姿态,就能在开辟新的工作空间的同时开辟新的审美境界。我认为,围绕融合,需要充分利用发挥的优势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行业跨界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只是两个行政部门的融合,而是两个行政部门服务、管理的行业的融合。行业的融合,才是最重要的融合。比如,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企业认识到,经过组建从上到下的文化和旅游部门,两家成一家,两方面的政策都要关注,并且用好用足;两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只要适用,都可以为我所用;两方面的项目都可以争取。要在融合中顺势换招,纵横捭阖,实现产业的自我更新、自我充实、自我扩大。

二是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从来就是学术创新的契机,文化艺术、旅游,各自属于不同学科,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有不同,逾越传统学科边界,加强对话和协作,会带来研究创新活力。不是要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跨界,原来研究音乐、舞蹈、戏曲的,仍然心无旁骛去研究,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就很好。在当前情况下,又确实需要加强融合研究,无论是在理念、战略、政策、规划、项目上,都迫切需要加强宏观研究和具体对策研究,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能更准地扣住社会脉动。从研究者来说,如果知道一些融合带来的变化,多一个观照自己专业的角度,对研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三是产业融合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产业融合首先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广义地说,还应该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按照国家统计局现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旅游及相关产业分类》,都将公共服务列入其中。这些年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消费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对来自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力度明显加大。一些地方做全域旅游规划,连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没列入进去,只能说是景区规划,离全域差远了。

改革创新是文旅发展的战略杠杆。文旅两个部门的融合,本质是组织创新,随之展开的是功能体系、服务管理等系统性创新。这些创新,最后还是要体现在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提高文化和旅游创造美、实现美的能力。要在加强融合力度的同时,通过比较互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辩证发展,形成“二人转”的张力。要特别珍惜融合初期的新鲜感,珍惜因为融合带来的创新刺激和律动。

时间终会钝化创新的锐角,新鲜感终会雨打风吹去,“花堪折时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在该播种的时候抓紧把创新的种子撒到地里,切莫耽误了季节、辜负了春光。创新、再创新,让所有的创新细胞活跃起来,让所有的审美向往如期而至,让所有关于“诗与远方”的梦想都飘落在生活的大地上。

撰稿:孙若风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技教育司司长


微 信 微 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