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德讲堂 > 查看详情
道德力量 | “草鞋书记”杨善洲(一)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3-30 16:47:28

一个承诺践行着誓言




   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这是早年流传在云南省保山地区的一句顺口溜。由于保山地区山区面积占91.79%,土壤贫瘠,种植方式落后,农业产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低。作为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他一年大部分时间奔走乡间,足迹遍及保山地区所有县乡,深人基层,了解群众疾苦。

   在一间破旧的茅舍前,一位农民把他引进屋。一张用竹竿捆扎的床,一张草席,火塘旁放着一只破瓦罐,杨善洲把手伸进瓦罐,抓出一把干瘪的包谷。他走到那位农民面前:“老乡,对不起,我没有当好这个地委书记……”

   当夜,杨善洲召开乡干部会议,他说:“我得先做检讨,你们这里的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父老姐妹铲除贫穷的根子,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杨善洲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一亩地可以提高产量三四百斤。为了让群众熟练掌握这一种植技术,他常年跑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

   1982年的插秧季节,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的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忙活。一个农民打扮的老者走过来说:“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农民们以为他是路过的农民,没好气地回答:“你会栽,你来栽嘛!”杨善洲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就下了田,一边讲一边示范。插秧是倒着插,越往后插得越快,农民们惊奇地发现,很快他就跑到最后去了。

   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在用这个“三岔九垄”法。为了适应保山的自然条件,杨善洲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各种试验田。每次下乡的时候,杨善洲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深人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在全云南省一直排名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1985年,保山地委修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刚刚建起的时候,昌宁金华乡发生了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他心里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后,杨善洲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杨善洲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微 信 微 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