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德讲堂 > 查看详情
道德力量 | “村官楷模”常德盛(二)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3-22 17:01:40

高瞻远嘱,走特色生态之路




 “复垦复耕,土地扩增;绿化林网,生态平衡。”早在1986年,常德盛就把这两句话竖在蒋巷村的村道上,大致勾勒了蒋巷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在苏南,富裕的村庄很多,但像蒋巷村这样能够重视生态平衡和全面发展的,很是难得。”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这样评价。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五小”企业在苏南乡镇蓬勃兴起,蒋巷村投资500万元办了个镇南化工厂。那是真赚钱,工厂投产才两个月,利润就超过了100万元。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却让鱼虾死掉,稻秧枯萎。常德盛紧急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立即关掉工厂。有些村干部表示反对:“这么赚钱的工厂,关了挺可惜。”也有村干部提出折中方案:“先把贷款还清再关。”“环境污染了,要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常德盛断然决定,宁可赔上400万元,也要关掉有污染的工厂。

 从此,蒋巷村集中力量搞环保建材,再也没碰过污染项目的边。

 2000年前后,常盛集团快速发展,每年给村里带来滚滚财富。但常德盛考虑的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要建生态园。当时,又有不少村民和村干部反对,他们问常德盛:“常盛集团效益如此好,为什么要把钱花在没有高产出的种植业上?”“旺,不单单体现在经济上,也要体现在环境上。”常德盛回答说。

 经济发展了,农民口袋鼓起来了,首先想到的是建新房。在蒋巷村,早在20世纪80年代,村民陆陆续续地建起了新房,东一栋西一幢,布局凌乱,也浪费土地。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常德盛开始实施新农村安居规划,所有农户将集中住进新村。

 在蒋巷宾馆的后面,是蒋巷村的集中居住区,一幢幢小别墅虽不算大,但很精致。“最后一批拆迁农户是2010年春天以后陆续搬进别墅的。这样,186幢别墅全部住满了。”蒋巷村村委会主任徐惠平说,他们十年前就开始考虑新农村建设。186幢别墅,管网统一铺设好,分期建设。最重要的是,与过去相比,集中居住后,节约了大片土地。原先的宅基地,经过复垦复耕,又变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良田。

 工业发展了,但耕地没有减少,环境没有破坏。如今的蒋巷村,竹林密布、绿荫夹道、家鹅高歌、草鸡觅食、雀鸟盘旋,一幅生态新农村的和谐画卷。


“一碗汤的距离”安民心


常德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报告会开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会见常德盛同志。




   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村容整洁了,环境美化了,但常德盛还不满足。对他来说,村风文明、管理民主、个性发展,实现“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才是他心目中的幸福乡村模样。

   在蒋巷村,几乎人人都知道,“一碗汤的距离”代表什么。俗话说养儿防老,蒋巷村却把老人从子女身边拉开。在常德盛看来,在中国,老人也有必要独立。“我们在别墅区附近造了很多老年公寓,鼓励老人住进来。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习惯,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很多矛盾都是一两句话引起的。”常德盛觉得,适当分开,不仅不会减少亲情,反而可以增加彼此的挂念。

   老人孙敬祖对此深有体会,他跟子女分开了,反而更自由了。过去住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而现在,客气多了,几天不见就会打电话问长问短,家里烧了鸡汤,也会热乎乎端一碗过来。老年公寓与别墅分开但不远,即便是冬天,一碗汤端过来还是热的。常德盛设计的这个距离美,就叫“一碗汤的距离”。

   在工作中,常德盛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收礼,不吃请,不徇私。蒋巷村有180多户人家,今天这个结婚,明天那个上大学,都要设宴请客,少不了要请常德盛去喝喜酒,但他只道喜祝贺,其余一一谢绝。不吃请,并不是不近人情。有的村民知道常德盛有胃病,时常煮了米粥,见常德盛在他们家门口路过,就端出热气腾腾的一小碗给常德盛喝。那时候,常德盛就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喝下,觉得胃里很舒服,村民见了也开心。

   十根手指伸出来,不会一般长,但只要是蒋巷村民,常德盛都会想方设法让人人都发光。他根据各人的情况,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鼓励大家勤劳致富,绝不让一名村民掉队。

   既讲集中,又发扬民主,这是蒋巷村村委会主任徐惠平的感受。徐惠平说,虽然常德盛当了40多年的村干部,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但他在发扬民主方面,仍然值得村干部学习。2010年6月,有种植大户反映,村里的两个小工厂影响了种植户的利益。村两委立即召开村党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邀请村民代表、村干部、种植大户和工厂业主一起开会。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同意搬迁工厂,并确定了补偿标准。

   在蒋巷村,常盛集团是吸收该村绝大多数劳动力的主要企业,此外还有个体私营企业五六十家,经济总量也有3个亿。王阿明是蒋巷村第一个离开常盛集团出去办厂的村民。1996年4月,王阿明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常德盛说了自己想到外面开家包装材料厂的打算。没想到,常德盛非但没有反对,反而大力支持。他对王阿明说:“遇到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村里对外出经商办厂的村民不会不管的,你出去了,还是蒋巷的人。”一席话,说得王阿明十分温暖。

   2007年6月,蒋巷村党委在私营业主中建立了个私党支部,王阿明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他说:“在蒋巷村,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但这并没有限制村民的创造力,也没有限制村民的个人意愿。蒋巷村把党组织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发展创造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站在村委会大楼前,常德盛经常极目远眺蒋巷村秀美的全景。他还在不断地思索,还在为蒋巷村的未来发展勾画着美丽的蓝图。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成绩代表过去,光荣属于人民。作为党的一名基层干部,心中时时刻刻牢记群众的苦乐,带领全体村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他这一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像40多年前一样,他内心深处依然响亮着一个坚定的声音,那就是蒋巷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和谐辉煌,蒋巷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满幸福。


微 信 微 博 返回顶部